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方式_700元3小时不限次数品茶,附近一百元三个小时,51品茶最新

当前位置:农资问答 > 农资 > 农药 > 烟草农药药害三大不同表现症状?

烟草农药药害三大不同表现症状?

提问时间:2011/5/6匿名 | 分类:农资 | 浏览2149次
3个回答

烟草农药在施用上如果没有做到合理,那么不仅不会给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好处,有可能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1)急性药害症状:急性药害症状发生很快,一般在施药后2~5天就会出现,其症状也很明显,表现为、凋萎、落叶、卷叶、畸形、细嫩组织枯焦、失绿变黄或黄化、矮化等。

(2)慢性药害症状:农药使用后,药害不马上出现,症状不明显,主要是影响烟草的生长等生理活动,大多数表现为光合作用减弱、生长发育缓慢延迟结果、叶片变小畸形、产量降低或质量变差、色泽恶化等。鉴别慢性药害,一般与健康的烟草进行比较。

(3)残留药害症状:由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或其分解产物引起的(实际上也应属于慢性毒性)。这一类药害,主要是因为有些农药的残留期较长,影响作物的生长,短期在症状表现不明显。

回答者:董丹 时间:2011/5/6

0

若使用农法不当,技术要求控制不严,不但不能收到杀虫、防病、除草、调节作物生长的效果,还能引起烟草发生不正常的生长发育或生理症状,如叶子变黄、严重叶斑、凋萎、灼伤、矮化、生长缓慢、畸形乃至枯萎或烟株死亡等。发生这样的症状便称为药害。受药害的作物按症状不同分为急性药害、慢性药害和残留药害三种。

(1)急性药害症状:急性药害症状发生很快,一般在施药后2~5天就会出现,其症状也很明显,表现为、凋萎、落叶、卷叶、畸形、细嫩组织枯焦、失绿变黄或黄化、矮化等。

(2)慢性药害症状:农药使用后,药害不马上出现,症状不明显,主要是影响烟草的生长等生理活动,大多数表现为光合作用减弱、生长发育缓慢延迟结果、叶片变小畸形、产量降低或质量变差、色泽恶化等。鉴别慢性药害,一般与健康的烟草进行比较。

(3)残留药害症状:由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或其分解产物引起的(实际上也应属于慢性毒性)。这一类药害,主要是因为有些农药的残留期较长,影响作物的生长,短期在症状表现不明显。

回答者:小贺 时间:2017/6/19

0

诱发药害主要因素:

1、植物:各种植物对每一种农药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和敏感性,植物对农药有一个耐药量,超过一定浓度或量一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作物吸收的农药的量大,产生药害的药害的可能性大对药敏感性不同主组织形态和生理差异。

2、栽培方式:不同栽培措施改变了作物的所受温、光、水等条件,势必对植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对农药的敏感性和农药药害的表现。

3、品种:同种作物不同品种间的遗传背景的不同,导致对农药的敏感性差异。

4、农药的贮存:农药在长期贮存过程中,其原药成分或是原药的异构体以及助剂都有可能发生化学变化而形成对植物有定的物质,造成作物药害。

5、环境条件

①温度:气温异常诱发农药药害。

a高温:农药活性和植物代谢增强,易药害。

b低温:虽降活性,但作物对农药的耐药性也相应降低。

②湿度和水:湿度过大,水分过多是引起药害的原因之一。水稻本田初期施用恶草灵后,若大水淹苗,也会引起药害。大豆田施用赛克津后,如遇大雨,可使药液渗透到土壤深层,接触大豆根系而产生药害

③风:雾滴飘移

④光照:光照强度不仅影响到某些农药的药效发挥同时也影响到药害的产生和药害的发挥的快慢,

⑤土壤条件:沙质土颗粒大,有机质含量低,对药剂的吸附力弱,易林溶,在土壤中扩散,容易使一些进行土壤除草剂处理的农作物产生药害。

6、人为因素

①农药的使用浓度和次数超出正常范围。

②使用质量差、杂质多或变质的农药是引起药害的重要因素。

③农药之间混用不当,也是造成药害的一个因素。

④无机药剂比较容易产生药害。

药害的补救措施

1、施肥补救:一般对于叶部产生的药斑、叶缘枯焦和植株黄化等症状的药害,增施肥料可减轻药害程度,如叶面喷施叶面肥

2、排灌补救:对一些除草剂引起的药害,适当排灌也可减轻药害程度

3、激素补救:对于抑制或干扰赤霉素的农药的药害,在药害后喷洒赤霉素可缓解药害程度

回答者:晶晶 时间:2017/6/23

0
我来回答: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5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00047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